English

推动遥感技术产业化

1999-01-03 来源:光明日报 张玉玲 我有话说

遥感技术如今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遥感专家管海晏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最早在遥感技术和煤炭工业之间架起金桥,成为煤炭遥感的奠基人;之后他又把遥感技术从单一煤炭应用推向农、林、水、土等20多个国土资源领域,他被誉为国土资源遥感的开拓者;他推动了中国的遥感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创汇1060万美元,成为遥感市场的先行者。

技术:厚积薄发

技术要在市场上立足,技术本身要接受实践的考检。遥感技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凌空俯视的“千里眼”,它利用空中的灵敏探测仪和地面的高精计算机,能准确、快速地查清地面资源,是近30年才从军事领域转为民用的高新技术,在我国只有20年的发展史。

七十年代初,遥感技术能否应用于煤炭工业,中外学者专家纷纷质疑,管海晏却“咬定青山不放松”,致力于精确、快捷的煤炭遥感研究。曾深深地体验过地质工作者艰辛的管海晏,在20岁时,就来到最艰苦的格尔木—拉萨青藏公路沿线找煤,像传统的地质队员一样,肩背背包、手拿罗盘,带着地质锤和图纸在荒无人烟的野外风餐露宿。每年4月出门,11月还家,常常一个人在野外边走边记录边填图,全国除了台湾省外每个省区都留下了他普查找煤的足迹。长年奔波在外,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工作时,帐篷内烧着煤气温度达零上30多度,而室外温度却只有零下30多度,温差达60多度,他因此患了恶性支气管打涨症,被紧急送往兰州治病,取下一根肋骨切除了半叶肺,成为一个未注册的“残疾人”。这一切使他痛心地认识到:骑马、骑骆驼、骑毛驴,甚至用“量天尺”徒步上坡下坎,一步步野外普查是多么落后,也使他下定决心要致力于精确、快捷的遥感研究。

他和同事们参阅国外研究,作了大量的精密计算终于奠定了我国煤炭遥感的理论基础。他还在三个月中天天深夜坐上颠簸的小直升机夜航进行红外线扫描,再结合20年实地普查积累的第一手材料检验煤炭遥感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和同事们终于在大兴安岭西坡应用遥感技术发现了储量达23亿吨的大煤田,这项成果举世瞩目,世界从此有了用遥感技术直接找到煤炭资源的记录。随后,在他的主持下又把遥感技术应用到煤矿区找水、煤矿水害监测、煤矿区环境治理、煤田火灾监测等领域,使中国的煤炭遥感技术占领了世界领先水平。

运用:全线出击

遥感技术在煤炭行业的成果,坚定了管海晏推广遥感技术进行资源调查的信心,他认识到凡需要用地图的行业都离不开遥感技术,这项高新技术将日益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他的头脑中,遥感只是一种实用的手段和工具,不仅没有行业和省区的限制,也没有国界的限制。遥感技术要走入国际化、商业化、实用化的良性发展轨道,走向跨行业、跨国家全球市场。

在国内,他主持“陕西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与研究”、“塔里木盆地遥感地质综合调查”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沿线遥感综合调查”等项目,把遥感技术推向水、土、冶金、林业等20多个国土资源领域,以不争的事实让人们认识到遥感技术能在资源调查中大有可为。

在国际遥感市场上,他看到中国在遥感技术上不逊国外,可在市场应用上我们却远远落后了。从1988年开始,他又拿出志在必得的韧劲,寻思把中国遥感技术推向国际市场的出路。五年多时间中他跑了20多个国家,研究发达国家遥感市场的开拓渠道,找各国最好的遥感公司探寻发展方向。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他主持制定了中国遥感技术打入国际市场的计划,从培训英语、建立国际商务代理、吸收优秀人才、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等基础工作做起。经过几年的实施,增强了中国遥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他已组织中国遥感公司在国际市场参加12项国际投标,共获得5个国外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世界银行投资的“巴西航测项目”、“多哥图集彩色印刷项目”和欧共体的“中国煤田火区项目”,共创汇1060万美元,使中国遥感事业真正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遥感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